在上海师范大学一个透明的小玻璃房里,“准老师”们能对着屏幕里的“AI学生”上课,学生情况跟现实中相似,表现参差不齐,对老师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这样的玻璃房,正是上海师范大学推出的搭载着教师教育大模型系统的“微格仓”。
8月26日,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在微格仓“上课”。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师范大学 供图
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8月26日,上海师范大学启动国内首个应用在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教师教育大模型,并发布国内最早列入师范生必修课的教育家精神课程。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师范大学获悉,这是国内第一个应用在师范生培养中的教师教育大模型,可为师范生提供可以充分试错和反思性成长的模拟教学环境和沉浸体验,有效避免师范生在现实教学情境中把学生作为“实验品”的潜在伦理风险。同时,通过数据多向度反馈机制,不仅可以验证教师教育大模型的效能,更能根据师范生的个体差异生成模型的若干种运行机制,这将极大地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上海师大介绍,目前1.0版本的大模型建立的数字学生和数字班级,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学生和真实的教学场景,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联系与转换。后续,教师教育大模型将继续探索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变化。
据悉,目前在上海师大奉贤和桂林路校区已经有4个搭载着教师教育大模型系统的“微格仓”,未来还计划继续增加数量,布置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各处,方便学生预约使用。
8月26日,上海师大介绍如何通过“大先生”课程和“大模型”赋能教师教育。
此外,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家精神系列课程也进行了发布。该课程聚焦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旨在从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角度帮助师范生解读和反思,新时代要做什么样的老师和如何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好老师,进而与学生的执教能力形成双环互动,引导师范生养成主动探寻行为背后价值根源的习惯。
发布会当日,“人民教育家”于漪发来视频寄语,她强调了教育家精神对塑造心灵的重要性,并嘱托要把教育家精神讲活并笃行,要引导师范生塑造崇高的精神世界。
8月26日,“人民教育家”于漪发来视频寄语。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表示,教师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通过“大先生”课程和“大模型”赋能,不仅能解决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师德教育的可操作性,更能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