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西安高新”。
众所周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引擎。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国家高新区已达178家。其中,位于关中平原的西安高新区,就是它们中的佼佼者。
前不久,由赛迪顾问发布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4)榜单和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百强榜单显示,西安高新区分别位列第10和第6位,连续三年入围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前十,稳居全国园区百强的“头部阵营”。
差不多同一时间,西安高新区还传来另一个好消息: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438.11亿元,增量270.8亿元,同比增长23.2%,总量和增量均位居陕西省和西安市第一。
2021年8月,也即“三十而立”之际,西安高新区确立了“四个高新”发展战略——建设实力高新、科创高新、品质高新、幸福高新。上述成绩,可以说为外界观察实施三周年的“四个高新”战略的实际成效,提供了一份有分量的参照。
但“四个高新”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就在日前,西安高新区召开2024年半年工作会暨高质量发展大会,动员全区上下高举改革旗帜,用好“关键一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西安实践中走在前、作示范。
可以说,在关中大地上,这座跻身全国十强的头部园区,正在持续释放开放型经济的强劲势能,并不断朝着宜业宜居的“理想之城”加速迈进。
01
“科创高新”是招牌,也是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西安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至今已有33年。“四个高新”发展战略的确立,既代表的是对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追求,也可以说是对多年来的发展路径和成就的一种自我确认。因为“实力、科创、品质、幸福”,这些美好词汇,西安高新区的确配得上。
如从实力看,西安高新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2.55亿元,这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中西部一般地级市的经济总量。从陕西和西安来看,这一GDP规模分别占到全省的9.9%和全市的27.7%。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区的成绩单也着实亮眼。这样的“实力”,充分诠释了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引擎”的角色。
从科创方面看,这里集聚了西电、西工大等一批高校,拥有各类科研院所49家,在全国最早建立起全生命周期创业孵化体系,成为万千创客逐梦奋斗的起点。尤其是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紧抓西安“双中心”(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机遇,坚持从技术源头、技术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充分挖掘科教资源这个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富矿。数据显示,西安高新区近三年推动高校院所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超过1000个,技术合同交易额从460亿元提高到1100亿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高新区第一。
作为全国科教重镇和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后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是西安在推动产业升级上需要重点破解的难题。而西安高新区在科创上所展现出的良好势头,无疑让人对西安破解这一难题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事实上,“科创高新”目前已不单单是西安、陕西的一块招牌,而更成为一种在全国范围都具有推广价值的园区发展模式。这次赛迪顾问发布的相关报告将全国59个GDP千亿园区分为五种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其中,西安高新区和北京经开区一道,被作为创新策源转化模式的代表——它们依托区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以构建科创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的成形,未尝不是“实力高新”“科创高新”含金量的一种更高维度的印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依托区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并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等方面积累形成可复制推广路径的西安高新区,必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硬实力挑起更重的担子。
02
掌握“国际语言”,开放型经济风头正酣
当然,高新园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以产业为先导。这方面,西安高新区有两个突出特点。
其一,新质生产力,蔚为壮观,比如,这里有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存储芯片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今年1-7月,全区汽车产业集群规模达985.3亿元。在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下,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整车、电池、电子、零部件等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加速向园区聚集,这些企业不仅包括天津鹏翎这样的国内行业“领头羊”,还有法国埃顿、法国泰富集团、西班牙通林等国际知名厂商。
同时,这里有全球唯一的类人胶原蛋白生产厂家,世界唯一的Chiplet芯粒定制化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还有全国唯一宽禁带半导体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增材领域创新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西安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2081.37亿元。
显而易见,上述主导产业,无不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在此基础之上,今年5月,西安高新区又明确提出“新目标、新源头、新支撑、新动能、新主体、新模式、新场景、新市场、新环境”等“9新”路径,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了“路线图”。
但客观说,新质生产力就应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标配。西安高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则体现在开放型经济的打造上。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西安高新区在这方面堪称是提供了一个微观样本。
早在1993年,也即西安高新区刚诞生2年左右,就迎来第一家外资企业,并创下了“1994年1月破土动工,同年12月即投产”的惊人速度。据此也可以说,西安高新区自带开放和国际基因。
到目前,历经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西安高新区已成为陕西乃至整个大西北地区的一扇对外开放的窗口。汇聚的头部企业,从三星电子、美光半导体,到力成半导体、霍尼韦尔等,都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当前新的全球经贸格局下,西安高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并没有放慢。以2023年为例,该区在外资引进方面接连取得突破,韩国荣达材料、联合汽车电子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德国自动化设备制造公司BBS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新注册外资企业60家,产业外向度进一步扩大。
产业外向度为何如此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区域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规模和深度,往往决定着它的产业发展上限。要抢占全球产业“微笑曲线”的制高点,要摆脱“内卷”,就更需要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机遇、开辟新天地。
这方面,西安高新区可以说具有“天时地利”之便。如从开放平台看,目前西安高新区已有2个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1个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个国家生产性物流枢纽、1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从开放区位看,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西安实现了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跃升。而高新区作为西安的一面开放旗帜,自然在其中要挑起大梁。
当然,开放平台和区位优势,并不意味着外向型经济产业的建立就是“等风来”。这背后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造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其中,“探索服务型制造业新模式”“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境外输出新模式”等具有陕西自贸试验区标志性的12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这与“制度型开放成为当前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核心要求”形成了呼应。
同时,西安高新区还持续优化贸易便利化水平,先后推出“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跨关区流转”“数智关务服务体系”等便利化措施,把通关时间大幅压缩75%以上,综保区内企业设备进口通关时效由原来的13小时缩短至7小时。
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条件与贸易便利化条件,实际上就相当于一种“国际语言”。而有了“熟练”的“国际语言”,西安高新区受到全球投资者的青睐,并日益成为欧洲企业在中西部拓展业务的首选目的地,成长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03
擦亮“幸福高新”招牌,加快构建“理想之城”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全国数以千亿计的大大小小的各类开发区、新区,在定位上其实属于有别于行政区的功能区。西安高新区就是这一类型。
顾名思义,功能区一般就是为了承载某种功能而生。像全国高新区主要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专门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即突出的是产业功能。但是,随着产业、资源、人口的聚集,现代高新区已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科技新城”,它在发展形态上与一般行政区的区别越来越模糊。西安高新区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之一。
但从“科技新城”迈向“幸福高新”,这还主要得益于西安高新区长期以来对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新区、新城,往往偏重于经济产业的发展,而在城市建设,如配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短板,从而在人居指数上往往表现一般。而西安高新区,正在极力避免这一点。
以生活配套为例,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以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双城”建设为牵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进一步“扮靓”宜居宜业美好家园:一大批高品质酒店、住宅、商业综合体建成投用;大仁遗址公园、听风公园等多个综合性公园及口袋公园不断上新;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体系日益完善……
比如,公共交通方面,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区共建成市政道路21条、18.6公里,市政桥梁2座、人行天桥1座,沣邑大桥等50个市政基础设施集中投用,打通灵韵北路、沣镐大道、经二十二路等6条主干道,对外通达、对内便捷的交通路网体系日益完善。其中,备受关注的地铁6号线南延伸段即将开通、8号线将于年底通车。而西安云巴正式投用,日均2.6万人次享受到了这种全新交通方式带来的出行便捷。
公共服务方面,近年来西安高新区高标准推进高品质学校项目建设,完成高新一中改扩建项目,4所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290个;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高新区人民医院、启迪儿童医院、国际医学康复医院开诊运行,构建起以5家三级医院为龙头、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43个村卫生室为基底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可以说,这些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为“幸福高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其实,这种聚焦于民生福祉方面的持续发力,与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园区,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支撑,本来就有别于过去烟囱林立的老工业园区,它对环境、交通等配套服务的要求本来就更高。同时,只有真正推动产城融合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最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在全社会对人居要求日益提升的今天,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期待已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追求——不仅要能提供就业、生存的机会,更要有适宜生活的配套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幸福高新”呼应的其实也是人们对“理想之城”的热望。
外向型经济实力出众、科创活力不断迸发、幸福成色持续充实,这些为“品质高新”写下了最好的注脚。它代表的是产业品质、高质量发展品质,也是民生品质,而最终汇聚的,是一座高品质的“理想之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