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国哲学的文化源流与根基:《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现场举办。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与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姜佑福,围绕“中国哲学的文化源流与根基”这一主题展开对话,探讨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世界哲学体系中的位置。
“中国哲学的文化源流与根基:《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新书分享会”现场
《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是“复旦卿云哲学丛书”出版的首部作品。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预备性探讨”,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不同的文明类型及其哲学定向、中西哲学的前提反思等基本问题进行必要的澄清;第二部分为“专题研究”,即对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开展出深入的理论阐述和内容上的多重具体化。
本书认为,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只有根据其基本建制才可能得到决定性的分辨;这一分辨的基本结论是: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形而上学,而中国哲学则在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在形而上学之外。
《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书封
“中国文化、文明、历史的核心部分乃是哲学,而要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理解中国哲学,就必须要同西方哲学进行对照。”活动现场,吴晓明教授阐释了出版本书的缘起与书中的主要观点。他认为,“流俗的观点往往以为,中国哲学是向内觅理,侧重于道德,集中于本体;而西方哲学则是向外觅理,侧重于科学,集中于现象。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偏颇的,而且是不及根本的。”
吴晓明指出,西方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本质则在形而上学之外。为此需要深入把握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这个建制有三个要点:第一,将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分割开来,并且对立起来;第二,真理或实在仅仅属于超感性世界,而不属于感性世界;第三,如果说感性世界中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或实在,那不过是因为它们“分有”了超感性世界的理念。与此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建制在于“道器不割”,在于“体用不二”,在于“大道不离人伦日用”。正是这一基本建制使得中国哲学决定性地处在形而上学之外,并因而是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
吴晓明力图从根本上去追究中西哲学的差别,本书是一种尝试性的探讨,“如果说中国哲学在本质上属于我们悠久传统中安身立命的所在,那么,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就不能不涉及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根本——这种自我理解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思想理论任务。”
姜佑福评价了本书的写作思路与出版价值,他表示,这本书的主题严肃而深刻,思路清晰而灵便,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理解中国自身的文明传统及其世界历史方位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想道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正在经历‘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如何在学术研究方面积极参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并形成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这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当务之急,吴晓明教授的这本书就属于这一类型的文化成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